过大年赶大集请到我们李村来
过大年赶大集请到我们李村来
过大年怎能无大集?在我国民俗中,大集是“年味”中不可缺少的存在。要说青岛乃至整个胶东,哪处大集最红火,那必然是有300多年历史的青岛李沧区的李村大集。
方方正正的大“福”字,写着“四季发财年年有余”的烫金对联,红红火火的中国结,摇曳生姿的大灯笼,姹紫嫣红的年宵花,把整个大集装扮得年味十足。年末在青岛李村大集,青岛搬家风俗,春联、蜡烛、灯笼摊摆成“一字长蛇阵”,一眼望不到边,大集变成了喜气洋洋的红色海洋。
在“长蛇阵”的“黄金”位置,摊贩刘建才边拿春联边和三星冰箱搬家:“每年都是春联最火,今年大红灯笼卖得也不错,销量有大几千个。平时都是我和老婆各顾摊位一端,年前最后两个大集再找上个帮手,3个人都忙不过来!凌晨3点就出摊准备,一直忙到晚上9点,一天下来能卖出上万个。忙年忙年,忙起来才叫年哪!”刘建才说,这几年,除了普通家熊猫搬家甚至是一些外国人也成为了联的主力军,“现在干买卖的都图过年红红火火,老外也越来越喜欢咱这中国特色,谁敢说这老传统过时了!”
灯笼市里大多是牵子携孙的人。不一会儿,小孩的手上就会擎上一盏“年年有余”的双鱼灯,或是“万事如意”宫灯。老客户们介绍,这里曾经鞭炮声震耳欲聋,叫卖声独具一格:“卖爆竹嘞,卖爆竹嘞,我的爆竹声从南京到北京都听得到喽”。后来出于安全考虑和鞭炮烟花限放政策的实施,爆竹市场慢慢安静下来,并逐渐淡出李村大集。
更热闹的日子将会出现在腊月二十二和二十七,到时,四面八方的人涌入李村大集,成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又香又大的瓜子、热气腾腾的脂渣火烧、滋滋冒油的戳子肉、酸甜可口的糖葫芦、琳琅满目的橘子苹果……洋溢着浓浓“年味”。
李村大集巨大的消费群带动了李村商圈的迅速发展,李村早已成为青岛地区北部的商业中心。大集与李村众多的大型商场超市,还有林林总总的商家店铺,相互补充,互为协调,不但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主流消费群,还形成了繁荣大而统一的商业氛围。家住李沧区兴华路街道的于翔翔,每年过年都会带着全家人来大集里联、金鱼、花卉等各种年货,“虽然商场超市里的商品琳青岛搬家风俗购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但是,不赶集算什么过年呢?大集上的那份年味和人情味才是过年的味道。它承载着老一辈青岛人对于亲情和欢乐的印记。”
李村河的河床上,流淌着一部小商品贸易的发展史。李村河发源于石门山,属季节河,李村正在它的中游,旱季时,河水退去后出的河滩,聚得起吆喝叫卖声,拢得住土特烟火气,正好用于举办集市。李村大集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万历《7月16日搬家好吗》,其建制篇记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据此可知,李村大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近代的李村大集已颇具规模,据《青岛搬家风俗》记载,“乡民张幕设店,米粮、布匹、木器、农具及家畜应有尽有,临时营业恒得千数百家,人数二三万。”李村大集的兴盛,也吸引了外国人的注意。德国人海因里希曾在《搬家亮灯从哪天算》中描述旧时李村大集的热闹景象:“人们去赶集不仅仅是买卖货物,而是过节,与朋友数人一起吃顿饭,聊聊天,谈谈新闻。在集市上可以听到各种事。甚至还有说书人,讲述长久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和神话。”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李村大集成为公认的“青岛k22集”。16年出版的《青岛搬家风俗》记载,李村大集上有日本产棉纱,潍县茶叶、海州豌豆,大连玉黍,上海运来的火柴、粗纸、棉花,泰安、莱芜的芝麻,城阳的小麦、即墨的黄酒、崂山的松柴、平度的鸡蛋以及李村高粱、地瓜干等售卖。肉市、菜市、面食市、山货市、海货市、中医药市、瓜果市、鞋袜市、布匹市、农具市、旧货市、牲口市……李村大集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秩序,成为李沧交易和经济的中心。曾经,李村大集更是汇聚了天南地北的“当家货”,栖霞苹果、眉县猕猴桃、潍坊萝卜、东北冻豆腐、临沂杜鹃花,沙子口鲅鱼、王哥庄鲍鱼、红岛牡蛎、鳌山卫海参……硬货满满。据统计,李村大集商品一度超过十万种,小到针头线脑,大到二手汽车,可以说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逛李村大集犹如转着看万花筒,花色变化不绝、永远看不尽。青岛城市曲折的发展轨迹与李村集市特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得李村集市从一个普通乡集的传统模式中破茧而出,一举发展成为百货充盈、万人蚁聚、名声远播、中外瞩目的城乡商贸结合的交易大平台,为李村大商圈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
历史上,曾对李村大集进行过多次改造。20世纪年代,对集市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硬化地面设立台式摊点;进入21世纪,又投入百万元对大集进行改造,用花岗岩大理石铺设了地面,集市环境得到更大改善。当时的李村大集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市场,摊位设于李村河底及两岸,东至东李村,西至杨哥庄,南北百余米,东西绵延3公里,盘地0多亩,这里面有行商散落各处,也有坐商在河沿上开门头,辐射青岛、潍坊、日照等地,年交易额超过6亿元。
实际上,李村大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历史、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记忆。2008年12月,李村大集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在李沧区老照片上,留着辫发的乡人在大集河滩上围着戏台看戏的情景今日看起来仍那样生动。在文字记载的史料中,李村集市上即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与演出,柳腔戏是这里群众喜爱的小戏,拉洋片、说山东快书、变戏法、打渔鼓、打莲花落、练把式卖艺的也可偶见。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卖“族谱”的,族谱上有填写祖先名字的格系,格系下面有颜色鲜艳的画面,比如一座宅子的大门外主人和女眷迎来送往、小孩子放鞭炮的场面。当地老人说以前大年三十家家挂族谱,世代的老祖宗在上面都有他们的位置,除夕吃饺子前还要在供桌前给先辈们磕头,后来由于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渐渐不见踪影,再到后来也就只能在李村大集能重新看到族谱。李村大集是中国集市历史的“活化石”,见证着青岛的城市变迁,记录着青岛人的民俗风情,是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的根据地。
李村河一直以来都是泄洪通道,每到汛期,大集便会因洪水泛滥、泄洪不畅面临严峻考验。据青岛水利局19年转载《总搬家》统计资料称:李村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年里,洪涝灾害出现12年,平均3年一遇,其中较重的洪涝灾害有7年,平均5.4年一遇。
“一到汛期,一到逢集,与大集相关的人,谁不绷着一根弦!”卖五金的摊贩刘强告诉青岛搬家风俗到汛期,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天气预报,一有大雨,就大包小包地搬家,晚上几步,就是水上漂。有一年,台风从青岛还是擦肩而过,也就几十分钟,店门口就是一片,大家都毁了不少货。留下,担心汛期,搬走,又害怕没了人气,就这样,不少摊贩在这种何去何从的纠结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也正是这个原因,20世纪年代至年代期间,李村大集曾进行过三次搬迁。特别是2015年4月,李村大集搬迁工程正式启动。新大集搬迁至重庆中路与青山路交叉口,主要分为农贸市场区、文化交易市场区、赶集区和停车区。大集搬迁之后,人气和年味依然不减,赶集的人络绎不绝,满眼全是“人从众”。摊贩们在腊月时也不用收摊了,24小时都有保安巡逻,这给他们陈列、归集商品省了不少事。
临近年关,赶大集的群众增多,在保持一如既往的红火喜庆的同时,如何确保防控工作的万无一失?百年大集,见识过风雨的大集,热闹依然的背后是严阵以待,李村大集已经做好了准备-k22期间,大集专门成立由所长任组长的农贸市场防控指挥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体温检测、大集内外设施和摊位的清洁消杀。一旦发现特别明显异常病情情况时或健康码、体温异常时,大集将马上启动“应急预案”,掌握个人信息后,将其送往隔离室隔离并上报防控部门,在上级专家到来前,立即用绳索隔离病区,专人全天守候,并做好对经营户、事件过程和调查、记录,确保欢快中不忘平安。
部长有约丨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新安: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多元共建幸福家园
连线书记丨邹城市千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房亚东:党建引领“泉小哥” 蹚出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子